霜冷长河 4.6第三辑 现代阐释
??? 一九九三年夏秋之交的一个傍晚,我和徐城北先生在大连棒极岛的海边游泳。水有些冷了,我们不敢游远,就站在近岸的海水中说话,他突然谈到了正在写的《梅兰芳百年祭》。开始我不太在意,以为那只不过是在他一本本专著后面再增加一本罢了,但听着听着,觉得应该对眼前这位戴着眼镜、不断用泳巾擦着背脊的中年男子这些年来所做的工作另有一番认识了,而且,我也因此对他今后的工作产生了新的建议。
以后几天,天气转凉,不能下水了,我经常一个人在沙滩上散步。我想,在一个历史悠久而又渴望现代化的国度里,拥抱传统和反叛传统这两种完全对立的欲望各自都能找到一系列理由,因此我们周围一再地出现情绪性的对峙:或者把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看成是永恒的瑰宝,主张弘扬和振兴;或者把它们看成是旧时代的遗形,反对沉溺与把玩。后来这种对峙中间又出现了不少中介形态和暧昧形态,琳琅满目,然而遗憾的是,一直难于看到有人去做这样一项艰苦而重要的工作:为古典艺术提供切实的现代阐释。
当然,我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保存、注释、讲解、评论,而是指从现代意义上的重新大规模地寻找、选择、破解古典,挖掘出埋藏在那里的某个人种曾经有过的美学尊严,而这种美学尊严又恰恰可以塑造未来。这种现代阐释反对无根的创造,却也拒绝国粹派的墨守成规,阐释的主要方式不是疲塌的讲稿,而是惊人的创建,阐述者不是几个个体,而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一个炽热的时代。这么说,还是很难用简洁的语言来定义这里所说的现代阐释,我心中想到的范例是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中写《古代艺术史》的温克尔曼、写《拉奥孔》的莱辛这些人。他们沉醉于古希腊艺术,细作考证、悉心研究,从中伸发出震动整个欧洲的现代理解和个人情怀,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美学格局并直接呼唤出了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贝多芬。在他们之前,德国是如此落后,在他们之后,德国文明光耀百世;而他们所做的,正是为古典艺术提供现代阐释。
另一个例证是日本的川端康成。他一九六八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时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获奖演讲,竟然是慢悠悠地讲了公元九世纪至十二世纪的几位日本诗僧。这个演讲当时连翻译都很困难,听众也颇感陌生,但川端康成的感觉基点是现代国际,因此人们还是找到了接受这种陌生的台阶和扶手。终于,从这个奇特的演讲,国际文学界从根子上了解了日本和川端康成。
相比之下,对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无论是作一般意义上的批判或颂扬,还是作就事论事的考证和研究,或者作大而无当的空论和概括,都是一些外围工作,而在主体工程开始前的外围工作,大多是一种没有坐标的零散行为。参与者都会把自己的行为夸张成至关重要,其实呢,肯定谁也不会重要,因为主体工程根本还没有起来。
现代阐释是一种生命对生命的远距离贴近,是现代人对古典艺术家提供一种诚恳的理解,一种严格的取舍,一种小心翼翼的艰难谈判,一种高屋建瓴的文化判断,结果使古典艺术有可能真正楔入现代,也使现代有可能不再晃荡,而是从那些经得住时间冲刷的远年风姿中,领悟自身的渊源和未来。
我与城北兄年岁相仿。那天在海边,我们都说,海是真好,可惜我们已经不再有年轻时的体力和豪情,游不到山那边了,但既然已经辛辛苦苦地走到了海边,那就跳下去游一阵吧。
人到中年,越来越明白的不是自己想做什么,而是自己已经不能做什么。但是,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想做又没有能力做的事情告诉别人,看看有谁能做。依我看,在中国,那么久远的传统要获得现代生命,不能依靠学术讨论,而要等待作品。我国在学术讨论上的习惯、功力、怪圈,以及人们对学术讨论的成见,使得一切重要事情都要以避免讨论开头,而都会以一些切实的成果了结。什么时候,能让我们看到几部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真正精髓,而又能深深感动世界上其它文化族群的佳作呢?我想现代阐释,就是在那里完成的。
——读《梅兰芳百年祭》
- 上一篇:4.5第三辑 游戏还是战斗
- 目录: 霜冷长河
- 下一篇:4.7第三辑 倾听祖先